骨质疏松已成为困扰中老年人群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紧随糖尿病、老年痴呆之后,跃居老年疾病第三位。骨质疏松症最大的危害是易导致骨折,与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在老年人中发病率高达30%以上。近年来年轻的都市女性中患骨质疏松的人也越来越多,乱减肥、怕日晒、少运动是主要原因。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钙剂和维生素D是日常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本药物。
钙 剂充足的钙摄入对获得理想峰值骨量、缓解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有益。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毫克,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2000毫克。我国居民日常饮食钙摄入量约为400毫克,尽可能通过饮食摄入充足的钙,如多喝牛奶等。长期或大剂量使用钙剂应定期检测血钙及尿钙水平,高尿酸血症患者补钙时应多喝水多运动,防止肾结石形成。维生素D充足的维生素D可增加肠钙吸收、促进骨骼矿化、保持肌力、改善平衡和降低跌倒风险等。维生素D不足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增加骨吸收,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症。首先建议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对于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者,应给予维生素D补充剂。成人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400IU(10μg)/天,65岁及以上老年人推荐维生素D摄入量为600IU(10μg)/天。
双膦酸盐类双膦酸盐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能够特异性结合到骨重建活跃部位,抑制破骨细胞功能,从而抑制骨吸收。目前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双膦酸盐类药物主要包括: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和米诺膦酸等。双膦酸盐类药物总体安全性较好,口服剂型应每日清晨空腹服药,用200~300毫升白开水送服,服药后30分钟内应保持上半身直立(站立或坐位),避免平卧,30分钟后再摄入食物或其他药品。
地舒单抗地舒单抗是一种RANKL单克隆抗体,可影响破骨细胞形成、功能和存活,从而降低骨吸收、增加骨密度、改善皮质骨和松质骨的强度,降低骨折风险。地舒单抗总体安全性良好,在治疗前后需补充充足的钙剂和维生素D。应注意其为短效作用药物,一旦停用应序贯使用双膦酸盐类或其他药物,以防止骨密度下降或骨折风险增加。
降钙素降钙素是一种钙调节激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减少骨量丢失并增加骨量。降钙素的另一个作用是能有效缓解骨痛。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降钙素有两种:鳗鱼降钙素类似物依降钙素和鲑降钙素。依降钙素为注射剂型,鲑降钙素既有注射剂型也有鼻喷剂型。降钙素总体安全性良好,应注意鲑降钙素连续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
雌激素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使用雌激素治疗能有效减少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降低骨折风险且疗效肯定。同时,可明显缓解更年期症状。雌激素有口服、经皮等多种剂型,激素治疗的方案、剂量、制剂选择及治疗期限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确定。但要注意,患有子宫内膜癌及乳腺癌的患者禁用雌激素。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此类药物并不是雌激素,而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在不同组织中使雌激素受体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从而在不同组织发挥类似或拮抗雌激素的不同生物效应。此类药物的代表药为雷洛昔芬。该药物可以在骨骼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类雌激素作用,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发生风险。而该药物在乳腺和子宫则发挥拮抗雌激素的作用,因而不刺激乳腺和子宫。建议绝经2年以上女性服用。有任何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肝功能异常及子宫内膜癌的患者禁用此药物。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此类药物是促骨形成药物,国内已上市的药物为特立帕肽。间断使用小剂量此类药物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降低骨折风险。使用疗程不超过24个月。
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此类药物有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及艾地骨化醇。适用于老年人、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具有提高骨密度、减少跌倒、降低骨折风险的作用。在服用期间不宜同时补充较大剂量的钙剂,可与其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联合使用。
维生素K类四烯甲萘醌是维生素K2的一种同型物,可以促进骨形成,并有一定抑制骨吸收的作用。与华法林合用可影响抗凝药效果,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禁用本药。骨质疏松症的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治疗前和停药前均须全面评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对患者进行骨折风险分层管理。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疗程应个性化、长期化,所有治疗应至少坚持1年。
作者 天津市胸科医院药剂科 供稿
更多精彩科普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文章来源于健康周报转载需经本报同意并注明出处全国各大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5-13点在看,把健康分享给大家